一、2025年3月29日,安徽德上高速SU7碰撞起火致3人遇难
SU7标准版在高速碰撞后3秒内爆燃,车门锁死导致乘员无法逃生,暴露电池防护与应急设计缺陷,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强烈质疑。
二、2025年5月,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虚假宣传引发集体诉讼
标价4.2万元的“双风道高效导流”碳纤维前舱盖被实测为无导流功能的装饰件,300余名车主集体诉讼要求“退一赔三”,SU7 Ultra退订率激增至20%。
三、2025年9月19日,11.7万辆SU7因辅助驾驶缺陷被强制召回
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,SU7标准版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不足,可能增加碰撞风险,小米初期回应试图模糊升级与召回界限,引发公众进一步质疑。
四、2025年10月13日,成都SU7事故暴露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缺陷
车辆碰撞后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无法机械解锁,路人救援失败致司机死亡,事故视频全网传播后,“车门打不开”成为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代名词。
五、2025年5月,SU7 Ultra马力锁定引发用户信任危机
宣传的1548匹马力需刷赛道圈速才能解锁,默认仅提供900匹马力,用户质疑“花钱买了个半成品”,小米以“安全考量”回应却未在购车协议中明确标注限制条款。
六、2025年2月起,SU7车身结构与电子系统质量问题频发
车质网平台数据显示,SU7出现尾灯内部开裂、前挡风玻璃自然开裂、自助泊车系统故障、车机远程控制失效等问题,涉及车身结构与电子系统双重缺陷。
七、2025年5月,中国汽车质量网榜单SU7排名垫底
SU7在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中以239分垫底,被贴上“质量最差纯电车”标签,尽管有博主质疑投诉/销量比率,但“参数虚标”“品控漏洞”的质疑已深入人心。
八、2025年9月7日,YU7提车发现“测试车”痕迹引发质量担忧
部分YU7车主提车时发现前后挡风玻璃有“测试车”字样痕迹,尽管小米解释为静电贴残留,但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任,YU7作为小米首款SUV车型,承载品牌信任重建的重任却开局不利。
九、2025年,小米汽车销售环节虚假宣传与配置争议频发
海南省海口市门店被曝欺骗消费者,交付员称“区补过期且省部奖金池已空”,但官方直播同时宣称补贴仍在进行;深圳交付中心销售诱导消费者用家人账号下单,承诺可修改却导致用户无法申请新能源补贴。
十、2025年,小米汽车售后体系全面瘫痪
截至2025年3月,小米汽车累计交付18万辆,但全国仅127家服务网点,覆盖75城,平均每城不足2家,上海2家门店维修排队半月,凌晨抢号堪比“挂号难”,配件供应短缺成为常态。
每日一句:
“流量如潮水,涨时能托起巨轮,退时也能掀翻小舟;口碑似基石,筑得高需千锤百炼,崩得快只因一念之差。”
赞(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