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甘肃天水儿童铅中毒事件再次引发社会舆论关注。在这一涉及上百儿童健康的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中,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反应却显得迟缓而沉默。令人不解的是,伴随事件曝光的却是某些看似“高层级”人物的新闻“插播”——宗庆后家族纷争、李欣莳事件被广泛转发,仿佛在有意无意间,将公众视线从核心问题上引开。
于是有人开始质疑:“这是在给李欣莳洗地吗?”其实,不是李欣莳多么重要,而是政权惯用的“新闻掩盖”手法再次出现了。他们知道:一则公众熟悉的人物新闻,往往比一个“遥远的农村儿童健康问题”更能吸引流量与讨论,达到转移舆情的效果。
但真正值得反思的,不是谁在“洗地”,而是:在公众的愤怒与质疑面前,为什么权力机构总是能选择性响应、甚至刻意回避?如果李欣莳的一次行为可以引发全国性舆情,最终被“祭出”转移视线,那山东大学“黑人学伴”计划呢?
2019年,山东大学曾曝出“对来华非洲留学生年补助三十万,还特地安排中国女大学生作陪读学伴”的事件。这一政策既缺乏公开讨论,更严重伤害了中国本土学生的尊严与感受,社会质疑声不断。但这件事有谁真正承担责任了?校长下台了吗?教育部问责了吗?有没有公开调查、赔偿或道歉?
对比之下,愤怒的是民众,沉默的却是体制。
在中国,官僚体系可以用“替罪羊”来处理舆情,却极少真正面对制度自身的问题。李欣莳事件,哪怕你认为她不该被处罚,那也不能否认背后更深的矛盾是监管缺位与资源错配;山东大学事件,就算你说是“国际化交流”,也难以掩盖其荒唐的执行逻辑与对本国学生的不公平。
谁才是真正有辱国格?
是说出真相的人,还是那些公然牺牲本国民众利益、讨好权力或“国际面子工程”的政策制定者?一个愿意保护外国人、牺牲国民尊严的大学,如果不值得追责和关闭,那又凭什么要求一位普通人对自己的发声“负责到底”?
我们不能再容忍“转移视线、栽赃洗地”的套路轮回,也不能再对双标与不公沉默。公正,不是选择性地对某人开刀,而是制度层面的全盘反省。
否则,今天是天水儿童,明天可能就是你的孩子。
赞(1)